日期:2025-10-19 05:38:38
根源 史书佐证
真相 实地考察验证
本部分 实际证据阐述
力证西域原貌本真之态
西域风云记
漫隅子创作的作品
首个篇章
西汉那些事儿
五十三这个数字。
护边将军发起攻势
最早抵达乌垒城的,是汉朝派去屯田的戊己校尉所率领的军队。那戊己校尉究竟是啥呢?
公元前48年,也就是汉元帝刚即位的那年初元元年,汉朝在西域地区设立了戊己校尉这一职位。
这一年,首次设立戊己校尉之职,派兵到车师旧地屯田驻守。
这是汉朝在西域设立的第二个掌管军事和政务的机构,地点在车师古城,归西域都护管辖。
戊己校尉为啥叫这个名字,怎么不叫甲乙、丙丁、庚辛或者壬癸校尉呢?要解答这个问题,得先知道古代天干大多都对应着方向,比如甲乙是东方,丙丁是南方,庚辛是西方,壬癸是北方,就戊己没有。所以,关于戊己这两个字,一直有两种说法:一种说法是它们在甲乙丙丁庚辛壬癸中间,代表中间的地方;另一种说法是它们没有对应的方向,所以有到处漂泊、随时间变化的意思。
到底是哪一种情况呀?
根据史书记载,第一位西域都护郑吉选择乌垒作为都护府驻地时,主要看中的是它地处西域中心,到各国距离都差不多,这样一来第一种说法就站不住脚了,因为戊己校尉驻扎在车师,车师位于西域的东北方向,离乌垒有一千多里地呢。
还有啊,戊己校尉其实不是只有一个校尉职位,而是分成了戊校尉和己校尉两个职位,在紧要关头它们可以分别派往不同地方驻守,汉成帝时就曾把己校尉派到了姑墨(就是现在的阿克苏)地区。另外,戊己校尉的驻地也不是一直固定在一个地方的,东汉时它先后搬到了柳中(现今的鄯善县鲁克沁镇)和高昌,后来三国两晋时期也继续设有戊己校尉这个职位,驻地也都是在高昌。像这样经常换地方,第二种说法就更说得通了,即它是根据西域的水文变化,随时调整驻地的屯田部队。
屯田得有不少人干活,所以戊己校尉手下的屯田兵数量庞大,这可是汉朝在西域设的最大的养兵之处。平时他们就搞生产、练练兵,要是打起仗来,就听西域都护的安排去出征,功能跟后来唐朝的府兵有点类似。汉朝把戊己校尉安排在车师,主要是怕匈奴渗透进西域,要知道车师可是匈奴进西域的必经之地。戊己校尉的将士们军事能力超强,可不是一般部队能比的,就像后来唐朝的安西兵,要是回到中原,那可就是神策军了。
所以,当收到陈汤伪造的诏令时,戊己校尉的部队立刻就行动了。尽管两地相距甚远,但这支部队却能迅速反应,行军速度极快,很快就抵达了乌垒城,乌孙和其他小国只能远远望着,根本追不上,足见这支部队战斗力有多强。
随后赶来的是南边的于阗、扜弥、且末这些国家,毕竟离得近,占了个地理优势。接着是东边的车师、鄯善、焉耆、渠犁等国也来了,北边的乌孙和西边的龟兹、姑墨、温宿、尉头、疏勒、莎车等国也都准备好了,因为它们在大军出征的路上,所以都在原地等着,等大军一到就加入队伍。十五个国家,再加上都护的兵和戊己校尉的兵,一共有四万五千人,这是西域都护府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行动,整个西域都轰动了。
当下这个节骨眼儿,西域那些国家比长安更明白局势的严峻,都知道这是汉朝和匈奴两大势力的大对决,谁赢谁输会直接决定西域以后怎么走。显然,谁也不想舍弃大汉给的和平安稳,去受匈奴的残忍压迫,所以都拼了命地帮忙。
但比戊己校尉的兵马更早抵达长安的,是都护府紧急送往朝廷的奏报。甘延寿和陈汤虽已下定决心出兵,可假传圣旨毕竟不是小事,所以他们立刻向朝廷上书。两人在奏报里自我检讨,把假传圣旨出兵的缘由说得很明白。对于假传圣旨的后果,他们心里有数,毕竟之前冯奉世假传圣旨平定莎车的事例摆在那儿:赢了,啥都好办;输了,可就啥都说不清了。
关于朝廷收到奏折后的反应,史书上虽没写,但想想也知道,肯定是吵得不可开交。不过,就算朝堂上吵得再凶,也比不上乌垒城里的喧闹,此时乌垒城内战鼓轰鸣,号角声声,都护府的军队已整装待发,其他联军也正奔赴战场——
我们只能猜测,那时汉元帝虽然生气,但心里多少也存了点希望,毕竟将军在外可以不听从皇帝的命令,既然事情已经无法改变,那就只能盼着两人能顺利凯旋,这样不仅能洗刷郅支来信带来的耻辱,说不定还能比得上当年武帝和宣帝的辉煌战绩呢。
各国的人马不断抵达,小小的乌垒城被挤得水泄不通,很多人只能安排在城外扎营。为了方便调度,甘延寿和陈汤临时增设了三个校尉职位——扬威、白虎和合骑,分别管理东部、北部和西部的联军。
这样取名有啥特别意思不?东边的鄯善、焉耆、渠犁这些国家是来撑场面的,所以就叫扬威;北边的乌孙在都护府的右边,对应四象里的白虎方位——就像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那样,所以叫白虎;西边的莎车、疏勒这些国家在路上等着,会和主力部队一起进攻,所以叫合骑。
郅支城在现在伊犁盆地往西北走五百公里左右的地方,都护府所在的乌垒城差不多在如今轮台县的东边。从地理位置来说,不管甘延寿和陈汤带领的大军怎么出兵,都得翻过天山山脉,那选哪儿突破才最好呢?对于这个问题,大都护甘延寿基本不用费心思,直接把出征计划都交给陈汤去定,因为他清楚这个陈汤脑子特别灵光。别看陈汤整天阴着脸不说话,可他一开口就让人信服。没办法,各有各的专长,要是比力气掰手腕,十个陈汤加一起也比不过一个甘延寿,但要说到研究地形、设计行军方案,十个甘延寿也比不上一个陈汤,毕竟陈汤可是大汉朝顶尖的“地形专家”。
接下来,咱们一起看看陈汤关于风水的那些说法。
先看出征路线,陈汤来了个奇特战术——把队伍分成南北两拨,一起进发夹击敌人。要知道打仗的人都喜欢用多打少,尽量把兵力聚在一起消灭敌人,最怕的就是兵力分散,那样容易被敌人逐个打败。可陈汤现在偏偏反着来,他到底想干啥呢?
这个问题现在不太好说清楚,咱们不如先瞧瞧两条行军路径怎么样?
南线有三支队伍,分别是戊己校尉带的兵,还有扬威、合骑这两支西域联合军队。这三支队伍从疏勒出发一路向西,先经过衍敦谷的捐毒国,再穿过鸟飞谷的休循国,就是现在中国最西边的乌恰县以及更往西的阿赖山谷那片地方,接着翻过阿赖岭,进入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,最后从南边攻打郅支城。
这条路最早是张骞开辟出来的,后来李广利第二次去攻打大宛国时,也是走的这条道,它可以说是汉朝通往中亚地区的主要通道。
北线有三支队伍,分别是都护府的主力军、驻扎在赤谷城的屯田部队,还有乌孙部落里的白虎校尉所率之兵。都护府的主力从温宿国启程,走北边的路到赤谷城,接着与后面两支队伍会合,一起穿过乌孙西边的草原,最后从东边攻打郅支城。
北线的主要部队得从南到北穿过天山,那他们到底走哪条路呢?那时候,大汉和乌孙交流时,能穿过的天山通道主要有三条:东边的是巴音布鲁克草原,就是现在独库公路那条路;中间的是喀拉峻草原和琼库什台;西边的是夏塔古道。
从汉军径直前往赤谷城的动向来看,走西线夏塔古道最有可能,因为这里路程最直接,且阿克苏河贯穿其中,能给大部队提供充足的饮水。这条路是汉朝与乌孙往来的主要路径,不管是细君公主、解忧公主、冯嫽以及常惠等汉朝使者,还是第二次大宛之战时王申生和壶充国带领的汉军分支,都走的这条路,甚至在650年后唐玄奘去西天取经,也走的这条路。
既然南北两条路线都能选,陈汤为啥还要把兵力分开呢?
陈汤选择分兵,主要是想利用沿途屯田点的粮食补给。经过六十八年的努力,大汉在西域建起了一串像珍珠一样的屯田点,光西部就有两个,南线莎车附近的北胥鞬屯田点和北线乌孙的赤谷城屯田点,都能给大军提供补给,分兵能让每个屯田点的压力小一些,毕竟四万五千人的队伍,吃饭可不是小事。
得说啊,要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在地下知道了,估计得羡慕得把地府的酒都喝光,当年他两次带着大军去打大宛,士兵们可是饿得肚子都贴到脊梁骨了,可现在甘、陈带的军队却是吃饱喝足才出发的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屯田的法子还是李广利想出来的呢,真是应了那句老话,前人栽树后人好乘凉。
陈汤分派兵力的另一个考量,是为了能更容易地从两边攻打郅支城。毕竟路途实在太远了,之前关于郅支的所有消息,都是从汉朝使者和乌孙人那里听来的,光靠这些消息可不够打仗用,得边走边打听实际情况,根据情况灵活调整,而且这样还能实现两路夹击——北边的队伍负责进攻,南边的队伍负责截断郅支的退路。
除了前面说的两个原因,陈汤分兵还有第三个目的,就是去弄一种特别的武器。北线走起来比南线艰难多了,得穿过天山,还得翻过快五千米高的雪山,这对大军行进来说,难度有多大不用多说。可即便这样,都护的主力部队还是愿意冒险,因为北线森林多,只有砍了森林里的大树,才能做出那种对战争胜负很关键的特殊武器。
去屯垦地弄来粮草,从两边包抄打探消息,再造些特别的作战装备——这三件事就是陈汤兵分两路干的大事。
但北线那路,真不是一般人能走的,特别是冬天的时候。因为伊犁盆地西边有个缺口,北大西洋的暖湿气流能顺着这个缺口一直往东吹,跟从北极过来的干冷空气碰上了,就形成了一条长长的下雪地带。当年壶衍鞮单于遇到的那场一米多深的大雪,就是这地方特殊地形和气候搞出来的。
夏塔古道这种情况特别突出,因为它是南北气流交汇的地方,水汽碰撞得特别厉害,北边来的汉军经过时就碰上了恶劣天气,那时寒风呼啸,大雪纷飞,四周一片混沌,士兵们看不清前路,只能一个跟着一个慢慢走,有句话是这样说的:
万马踏遍千重山,独行客路险又艰。应约前往郅支处,雪花飘落铠甲寒。
尽管早有防备,但那些身披铠甲的战士们依旧被冻得伤痕累累,就连主帅甘延寿和陈汤也没能躲过。大都护甘延寿一直病着没好,这次又亲自冲在前面,看着是豪情万丈,心里头其实憋着股气:一怨郅支单于,要不是这小子挑事,哪会受这冤枉气;二怨副将陈汤,要不是这家伙假传命令,哪会摊上这倒霉事。
陈汤的脸色比阴天还要沉,他走一段瞧一段,看风水看得入了迷,这会儿瘾头正浓,眼里除了规矩就是方正,两条胳膊冻得没了感觉都不知道,最后得了上肢麻痹,手臂再也不能伸直,后来回朝时连下跪行礼都做不到了。
大军翻过峡谷,就踏进了伊犁盆地,再走个两天,就抵达了乌孙国的都城赤谷城。你瞧,这会儿的赤谷城热闹得不得了,毕竟历史上,还从没来过这么多厉害的汉军呢,六十九年前细君公主远嫁时没这么多,六十四年前解忧公主再嫁时也没这么多。
当年常惠为化解大小昆弥间的矛盾,在赤谷城安排了1500名屯田的士兵,他们已经在此等候许久。如今,看到都护大军气势磅礴地开来,他们激动得无法用言语形容,赶紧带上按命令造好的重型特种武器,加入了大军的行列。
乌孙的大小昆弥早就带着军队在这儿等着了,一看汉军队伍整齐,气势汹汹,立马觉得这才是能依靠的真正后盾,腰杆一下子挺直了,赶紧加入都护大军行列。
简单休息调整后,甘延寿与陈汤片刻不敢停留,马上率领军队向西挺进,径直攻向郅支城。
走了两天路,大部队就到了阗池西边不远的地方。这阗池啊,就是现在吉尔吉斯斯坦那里的伊塞克湖,在中亚,它的大小排第二,仅次于巴尔喀什湖。
正当时,东方猛然响起马儿的嘶鸣和人群的哭喊,大家顺着声音看过去,只见天边出现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。随着他们越来越近,乌孙大昆弥的将士们突然高声叫喊,声音里充满了愤怒和悲痛。原来他们认出来了,这支队伍打着康居的旗帜,队伍中间还押着一群衣着破烂的牧民,那些正是大昆弥部下的子民。
这到底是啥情况啊?
这事儿可真够巧的,刚好大小昆弥去迎接甘、陈两路大军的时候,康居国的副王抱阗带着五千兵马出来抢东西,袭击了赤谷城东边的一个乌孙部落,杀了上千乌孙人,还抓走了四百七十人,牛羊马匹更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。
抱阗那支队伍是从北边来的,而甘、陈的军队则是从南边行进,两队人马时间上刚好错开,结果就像被命运捉弄一样,彼此擦肩却未相遇。此时康居军队带着战利品从北边返回,刚好和甘、陈的军队碰了个正着。
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。
汉军还没来得及反应,乌孙的骑兵就怒吼着冲了上去。原来,自从小昆弥乌就屠被郅支打败后,乌孙就不断被匈奴和康居欺负,西边大片肥沃的土地都变成了荒地。乌孙的士兵们早就憋了一肚子气,现在看到自己的百姓又遭殃,更是怒不可遏。如今有汉军做后盾,他们毫无畏惧,像疯了一样冲向康居的军队。
抱阗做梦都想不到,在这儿竟会碰上汉军的主力部队,这运气简直差到极点,哪还有心思抵抗,只顾着拼命从包围中冲出去,身后留下了460个康居士兵的尸首。
抱阗可能是康居国史上最倒霉的人了,本想趁机捞点好处,结果却被打得一败涂地,就像被秋风卷走的落叶,人要是倒霉起来,喝口凉水都可能噎着。
不难想象,乌孙的军队和百姓现在有多高兴,之前他们一直忍气吞声、无奈妥协,现在终于难得地扬眉吐气了一回,从此他们不再犹豫,完全把命运交给了汉朝。纵观整个西汉时期,乌孙虽然有起有落,但一直都没背叛过大汉。
甘、陈率领的大军接着往西走,没过多长时间,就遇上了抱阗手下的一个贵族,这人叫伊奴毒。
抱阗都已经败下阵来了,伊奴毒咋还赖在这儿不离开呢?
不能埋怨伊奴毒,只怪抱阗逃得太急,没顾得上通知还在乌孙地界闲逛的伊奴毒,他那时正好在阗池南边瞎转悠,不巧被甘、陈两路大军撞了个正着。
汉朝和乌孙的大军像潮水一样涌来,伊奴毒当时就被吓得六神无主,可他哪有阗那样的好运,还没跑出几步,就被乌孙的将士如旋风般团团围住。
结果可想而知,伊奴毒像片落叶似的败下阵来,被秋风般的命运吹到了甘、陈两人的跟前。这两人从伊奴毒口中探得,康居国其实并不像外人看的那般铁板一块,心里各有小算盘的人多着呢,比如东部的贵族屠墨就是其中之一。
于是,甘、陈两人当场就做了决定,要招降这位屠墨。
大部队踏入康居地界后,甘延寿与陈汤立刻整顿军中纪律,严禁士兵侵扰抢掠,还悄悄派人邀屠墨前来碰面。
没想到屠墨真就来了,按敌人的敌人能成朋友的道理,他和甘、陈两人歃血结拜后离开了。
随后,队伍继续前行,在离郅支城六十多里远的地方,又捉住了一个年轻的康居贵族,他叫开牟。
甘、陈二人万万没想到,这个开牟被抓时不仅没反抗,还乐得不行。原来开牟他爸叫贝色子,是屠墨的外甥。他们部族里好多人被郅支害了命,都恨死郅支了。现在汉军来打,就像给他们报了仇,所以开牟就主动投了汉军。
经由开牟的讲述,甘延寿与陈汤把郅支的情况摸得透透的,这下处理起来就容易多了。
随后开牟挺身而出,走在前头给汉军带路。
此时,南路三校的队伍也穿过了费尔干纳盆地,从大宛国一路赶来。距离争夺汗血宝马的那场大战已经过去68年了,没想到汉军再次来到大宛,大宛人个个喜气洋洋,毕竟被郅支欺压得苦不堪言,这下把汉军当作了大救星。
到这时,南北两支队伍都已到达指定位置,陈汤料定郅支会死守郅支城,不用再从别处迂回包抄,便将两路兵马合为一处发起攻击,原本分开的力量再次汇聚成一股。
这回郅支可算是碰上硬茬了,而且是最强劲的那个。其实一个多月前,他就听说了汉军已经出动,自己也没敢松懈,一直在积极备战,只是没想到这一天会来得这么迅速。
是赢家还是输家,只有跟最强的对手汉军真刀真枪干一场才能见分晓,所以这些日子里,郅支把各种打法都琢磨透了,演练了个遍,就等着证明自己才是这片地盘的老大。
陈汤和郅支,这两位大汉和匈奴的顶尖高手,终于要正面交锋了,这一刻,将决定两个民族的未来走向。
两千多年前那场大战,汉军和匈奴都使出了浑身解数,用上了各种从未见过的战术和从没听过的兵器,连官方正史《汉书》都一改往日简练的写法,详细生动地记录下来,这在历史研究领域是非常少见的。
别废话了,快跟我一块儿瞧瞧这场超震撼的胡汉对决——郅支城大战!
请持续留意《西域本纪?西汉纪》第五十四篇 鱼鳞盾阵传奇:史上仅有,罗马与大汉两大帝国正面交锋,完美鱼鳞阵大战无敌弓弩手
【回看以往文章,请点击下面 合集】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郑州配资网股票配资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